当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,整个合肥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,但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,有一群人头顶骄阳,脚踏热浪,在岗位上始终步履不停——他们是为场馆保驾护航的安徽辰元物业工作者。汗水浸透的工装、晒得发红的脸庞,成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“勋章”。
秩序员——烈日下“桑拿房”的战士
地博馆物管处王师傅的工作服每天都是湿透的。他在南门岗不仅要为游客答疑解惑,还要为排队游客及时开启风扇送上清凉,遇到老人孩子排队参观时及时提供帮助,同时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还要能及时、有效处置。烈日下,遮阳棚内的温度如同蒸笼般炙烤,热浪翻滚,棚下的风扇是他身边唯一的降温设备。他在岗位上始终备着便民药箱和温水,“博物馆大门是游客的第一印象,再热也要为游客提供温暖。”说话间,他接过游客手中的行李,娴熟地引导游客进馆参观。
保洁员——与汗水同行的“细节守护者”
清晨六点,保洁部领班李师傅就带领同事们开始清扫博物馆内外环境。为确保在开馆前完成清洁,他们需要赶在游客入场前完成室外、室内2.7万平方米的卫生区域,光室外垃圾桶就达40个。高温情况下冷饮、饮料的快速消耗,垃圾也随着不断产生,李师傅每15分钟就要巡视、更换垃圾袋,每巡视一次,后背的汗渍就加深一道,一天下来仿佛晕开成了地图的模样。
公众服务——高温里的“清凉使者”
上午九点不到,炙热的太阳透过北四楼展厅玻璃顶部投射进入馆内,即使在开着空调的情况下,室内依然闷热得如同桑拿房。展厅管理员邓大姐清凉的声音传了过来“您好,护栏危险,抱孩子的游客不能往外探,注意参观安全”。她穿梭于人流中,既要熟记展品信息,又要快速响应观众的各类需求:为中暑的老人递上温水,给走失的孩童找到家人,帮迷路的观众规划参观路线,提醒观众注意参观安全……高温天里,游客的烦躁情绪更容易被点燃,她们始终带着微笑耐心疏导,用专业的解答和温柔的语气,为参观者拂去燥热带来的焦虑,让博物馆的服务始终保持 “恒温”。
维修员——热浪中的 “设备医生”
下午2点,地表热得能煎熟鸡蛋,而在顶楼机房,维修工卫师傅正猫着腰检查电梯运行情况。不足5平米的设备间闷热得像个铁皮蒸笼,他的工作服早已结出盐霜。“设备的安全运行是游客参观的重中之重,电梯属于特种设备,我们每日上午、下午会有四次巡视检查”每次检查间隙,卫师傅都要到通道口猛灌几口矿泉水,又立即返回岗位。这一周内,他和工程团队已处理电梯故障3次,24小时维护场馆设备的正常运营,是大家最可靠的后盾。
“游客的参观安全和满意度就是我们最大的降暑‘良药’。”项目经理看着总值班表、排班表、各岗位的排班、轮休调整记录——所有管理人员均充实到了一线岗位。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,这些岗位上的人员用汗水诠释着“守护”的重量。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,却是地质博物馆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齿轮。当观众在清凉环境中感受文化魅力时,这份舒适背后,是这样一群人在高温中的执着坚守。在这份坚守的背后,物管处调整员工工作时间,为他们发放防暑药品、降温喷雾、风扇、绿豆汤、矿泉水等做好后勤保障,也让这些高温下的“坚守者”感受到“热在身上,清凉在心”的辰元温度。